不少用戶反饋 “真空脫泡機剛用幾年就頻繁出問題"—— 要么真空度上不去、要么腔體漏氣,其實多數故障不是設備質量差,而是忽略了核心部件的日常保養。尤其是真空泵、密封圈、腔體這三大關鍵部位,做好保養能讓設備壽命延長 30% 以上,具體怎么做?一文說清:
真空泵是真空脫泡機的 “心臟",一旦積油垢、磨損,直接導致真空度下降、脫泡,甚至整機停機。
保養要點 1:按使用頻率換真空泵油,別混用型號
真空泵油會隨著使用吸附雜質、水分,油質變渾濁后密封和潤滑效果驟降。
保養要點 2:每月清潔進氣口濾芯,防止雜質堵塞
物料脫泡時可能產生粉塵、揮發性雜質(如樹脂碎屑、膠黏劑小分子),若進入真空泵會磨損轉子。
每月需拆開真空泵進氣口的 “空氣濾芯"(通常是海綿或金屬網材質),用壓縮空氣吹凈粉塵,或用清水沖洗晾干(若為可水洗材質);若濾芯已破損、變形,直接更換新濾芯,避免雜質 “ypass" 進入泵體。
注意:別讓真空泵 “空轉"!
部分用戶習慣脫泡結束后不先破真空就停機,導致真空泵在高負壓狀態下空轉,加速轉子磨損。正確操作是:先打開破真空閥,待腔內壓力恢復常壓后,再關閉真空泵電源。


密封圈(通常是硅膠或氟膠材質)裝在腔體與箱門之間,負責密封防漏氣,一旦老化、開裂,即使真空泵沒問題,真空度也會 “掉得快"。很多用戶發現 “真空度抽到 - 0.09MPa,10 分鐘就掉到 - 0.07MPa",大概率是密封圈沒保養好。
保養要點 1:每次使用后擦凈密封圈,避免殘留物料腐蝕
脫泡后的物料可能殘留漿料、膠黏劑(如鋰電漿料、UV 膠),若粘在密封圈上不清理,長期會導致密封圈變硬、變形(尤其是酸性或堿性物料,會加速硅膠老化)。
每次脫泡結束、取出物料后,用干凈的軟布蘸中性清潔劑(如洗潔精兌水) 擦拭密封圈表面,再用干布擦干,別用酒精、丙酮等強溶劑,會腐蝕密封圈材質。
保養要點 2:定期檢查密封圈 “密封性",發現裂紋及時換
每周保養時,可做個簡單的 “漏氣測試":關閉箱門抽真空至 - 0.095MPa,關閉真空泵后靜置 30 分鐘,若真空度下降≤2kPa,說明密封圈密封良好;若下降超 5kPa,需仔細檢查密封圈是否有裂紋、凹陷,或表面是否有 “壓痕"(長期擠壓導致變形)。
若密封圈已老化(用手摸感覺變硬、無彈性),即使沒明顯裂紋也要更換 —— 建議備用 1-2 個同規格密封圈(注意尺寸匹配,如截面直徑、長度),更換時需清理密封圈槽內的殘留雜質,再均勻涂抹一層 “硅脂"(增強密封性,減少摩擦)。
腔體是物料脫泡的 “容器",若殘留物料結塊、碳化,不僅污染后續物料,還可能堵塞測溫孔、加熱管,導致控溫不均、局部過熱。
保養要點 1:每次脫泡后趁熱清理,避免物料凝固
脫泡后的物料(如樹脂、漿料)在高溫下易凝固在腔體內壁,冷卻后更難清理。建議在設備降溫至 50℃以下(不燙手)時,用軟刮板(如硅膠刮板,別用金屬刮板以免刮傷腔體) 刮除內壁殘留物料,再用濕抹布擦凈;若有頑固污漬(如碳化的膠漬),可蘸少量中性清潔劑擦拭,別用鋼絲球、砂紙等硬物,避免刮傷不銹鋼腔體(刮痕會藏污納垢,加速腐蝕)。
保養要點 2:每月深層清潔腔體死角,別漏了 “測溫孔"“排氣閥"
腔體內的 “測溫孔"(插入溫度傳感器的小孔)、“排氣閥" 容易積料堵塞:
注意:腔體若有焊接縫,別忽略清潔!
部分腔體是焊接成型,焊縫處易積料,可用軟毛刷蘸清潔劑刷洗,避免物料長期堆積腐蝕焊縫,導致腔體漏氣。
很多用戶覺得 “保養費時間",但對比一下:換一臺真空泵要幾千元,換整套密封圈 + 腔體維修要上萬元,而日常保養只需每月花 30 分鐘,就能避免這些高額維修成本。記住一個簡單的保養節奏:每次使用后清潔密封圈 + 腔體,每周檢查密封性,每月換油 + 深層清潔,做好這三點,真空脫泡機至少能穩定運行 5 年以上,脫泡效果也始終在線。